全国自考00321《中国文化概论》全真模拟试题
发布时间:2021-06-16 15:55:17一、单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25小题,每小题1分,共25分)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。错选、多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1、 著名的话本小说集“三言”、“二拍”产生于( )
A、宋朝
B、元朝
C、明朝
D、清朝
【参考答案】:C
2、 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“五常之道”是指( )
A、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
B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
C、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
D、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
【参考答案】:B
3、 “中体西用”论的雏形最早出现于( )
A、冯桂芬《校邠庐抗议》
B、沈寿康《匡时策》
C、张之洞《劝学篇》
D、孙家鼐奏折
【参考答案】:A
4、 古代最宽的道路是( )
A、畛
B、路
C、涂
D、道
【参考答案】:B
5、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事象的是( )
A、词盛行于宋代
B、行业禁忌
C、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
D、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
【参考答案】:A
6、 把法、术、势思想有机结合起来,成为法家集大成人物的是( )
A、商鞅
B、慎到
C、韩非子
D、申不害
【参考答案】:C
7、 全盘西化论的核心内容是( )
A、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
B、现代化一西方化
C、中国文化复兴一儒学现代化
D、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,批判继承,综合创新
【参考答案】:B
8、 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是( )
A、净土宗
B、禅宗
C、律宗
D、天台宗
【参考答案】:B
9、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( )
A、分封制
B、察举制
C、九品中正制
D、科举制
【参考答案】:B
10、 我国手工行业传说的代表作是( )
A、鲁班传说
B、黄帝传说
C、伏羲传说
D、李耳传说
【参考答案】:A
11、 我国发明的最初的指南针——司南是在时期。( )
A、战国
B、秦朝
C、汉朝
D、魏晋
【参考答案】:A
12、 现在北京的许多地名对原地名改进所用的方式是( )
A、谐音
B、删字
C、拆字
D、缺笔
【参考答案】:A
13、 杂剧《窦娥冤》的作者是( )
A、汤显祖
B、关汉卿
C、王实甫
D、洪昇
【参考答案】:B
14、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,这一点,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、唐宋的文人诗词,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,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,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( )
A、文化传统
B、传统文化
C、民族文化
D、国别文化
【参考答案】:A
15、 王安石变法时期,对变法主张进行猛烈批判和抵制的“旧党”领袖是( )
A、苏轼
B、欧阳修
C、范仲淹
D、司马光
【参考答案】:D
16、 周代的“三公”指的是( )
A、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
B、太师、太傅、太保
C、司徒、司马、司空
D、尚书、中书、门下
【参考答案】:B
17、 西晋灭亡后,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,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( )
A、五代十国
B、春秋五霸
C、五胡十六国
D、三国鼎立
【参考答案】:C
18、 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”(王维《山居秋瞑》)这四句诗用的修辞手法是( )
A、排比
B、比喻
C、拟人
D、对仗(偶)
【参考答案】:D
19、 下列关于“中庸之道”的说法正确的是( )
A、“中庸”是由周公提出来的
B、“中庸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
C、“中和”意为“除掉两端只取中间”
D、“中庸之道”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
【参考答案】:B
20、 提出古代大学教育三大纲领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的著作是( )
A、《论语》
B、《孟子》
C、《大学》
D、《中庸》
【参考答案】:C
21、 最早对五行理论做出比较系统叙述的文献是( )
A、《论语》
B、《尚书》
C、《春秋》
D、《国语》
【参考答案】:B
22、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 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( )
A、陈寅恪
B、钱穆
C、陈独秀
D、胡适
【参考答案】:B
23、 西周宗法制是以亲亲为基础,但这种亲亲原则主要强调的是慎终追远、自下露上的孝悌之道。孝悌的最高层次就是孔子所说的( )
A、无为
B、无违
C、天道
D、人道
【参考答案】:B
24、 鸦片战争以后,洋务派中一批具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提出的口号是( )
A、孔孟之道不可变
B、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
C、全盘西化
D、打倒孔家店
【参考答案】:B
25、 《史记》中曾记载,尧舜时代的一件事“乃命羲和敬顺昊 天”,目的在于( )
A、“天人合一”
B、“无为而治”
C、“敬授民时”
D、“内圣外王”
【参考答案】:C
二、多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5小题,每小题2分,共10分)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。错选、多选、少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1、 下列哪些方言属于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?( )
A、北方话
B、南方话
C、客家话
D、吴语
E、湘语
【参考答案】:A,C,D,E
2、 明代关注国计民生的著作主要有( )
A、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
B、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
C、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
D、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》
E、以上都对
【参考答案】:A,B,C,D,E
3、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( )
A、造纸术
B、火药
C、中医
D、指南针
E、印刷术
【参考答案】:A,B,D,E
4、世界三大宗教是( )
A、佛教
B、道教
C、基督教
D、伊斯兰教
E、景教
【参考答案】:A,C,D
5、 隋唐时期孙思邈编写的医书有( )
A、《脉经》
B、《针灸甲乙经》
C、《千金要方》
D、《千金翼方》
E、《洗冤录》
【参考答案】:C,D
三、名词解释题(本大题共5小题,每小题3分,共15分)
1、行商经营
【参考答案】: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,也就是从产地进货,到需地销售。靠行商运销,甚至长途贩运赢利。历史上的徽商、晋商都很有名气,晋商以“船帮”、“车帮”等长途贩运方式,足迹遍大江南北,以至日本、俄国等。(3P118)
2、 谚文
【参考答案】:谚文是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制的文字,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,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。(6P298)
3、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
【参考答案】:在西汉前期,汉武帝要“兴太平”,就要“制礼作乐”,要“改正朔,易服色”,要举行封禅大典,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,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。所以,在公元前l34年,汉武帝接受董仲舒《天人三策》的建议,罢黜黄老百家之言,独尊儒术,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,一直延续了两千年。这就是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(2P60)
4、文化政策
【参考答案】:
文化政策指一定的时代,一定的社会条件下,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。(P8)
5、 底层文化
【参考答案】:
底层文化指民问文化。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、拥有的文化。(P10)
四、简答题(本大题共5小题,每小题6分,共30分)
1、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。
【参考答案】:明清两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。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,可以在社会治安、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,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。朱元璋曾发布过“明长幼,厚风俗”的诏书,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,百姓“好义则易使,从化则畏法”。清朝则大力提倡“移孝作忠”,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。同时,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,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。这些都是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。
2、简述礼与俗的关系。
【参考答案】:(1)礼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在文化混沌未分时,不存在俗与礼的区别。(2)礼,起源于俗,但礼不同于俗。礼与俗的区别在于: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,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特点;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,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。礼具有规整,严密,适于操作的特点。(3)伴随着阶级分化、文化分层的过程,礼逐渐从原始习俗中提纯出来,民俗是礼制生存与推行的基础。(4)在上古社会礼主要表现在祭祀活动上,礼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仪式。礼最初是人神关系的调节,后来扩展到人,最后扩展到社会,成为严格的社会行为规范。礼,具有“经国家,定社稷,序民人,利后嗣”的重要作用。
3、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怎样发展的?
【参考答案】: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、传播过程中,产生不同质的文化的刺激、碰撞、影响、吸收、整合与变迁,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。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,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。
4、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。
【参考答案】:(1)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。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,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、大争论,构成“百家争鸣”最重要的部分。
(2)民力的大发展。各国为强权竞争,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。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,也是“百家争鸣”极其宝贵的部分。
5、怎样认识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?
【参考答案】:皇家贵族礼制可谓“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”,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,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,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,从而强化王权,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关系,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。
五、论述题(本大题共2小题,每小题10分,共20分)
1、 试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。
【参考答案】:
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是:明朝的灭亡,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,所以在明末清初以“三先生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。再者,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,以文字狱来迫害他们,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。另外,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。、从宋儒那里就有“尊德性”与“道问学”的分歧。在成贤成圣的方式上,有的儒家如朱熹特别强调多学多思,另一派如陆象山,就强调多读书致知对发明心性没有好处甚至有害。后一派的意见在明朝王学兴盛的时代,是占了上风的。但明朝的灭亡,教训了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,还应该博学以致用。正是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,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。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、校勘、辑佚、辨伪和注解工作,整理了一大批文献。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、嘉庆年间特别兴盛,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。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,对后代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,是有很大帮助的。
2、为什么说诗、乐、舞三位一体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?
【参考答案】:远古时期,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、相辅相成、并肩发展的,乐和舞密不可分,“乐”时必有“舞”,“舞”时必奏“乐”。在《诗经》或比《诗经》较早的时代,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,乐、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,形成了诗、乐、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。《诗经》的各篇原来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,风、雅、颂的划分也正是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,十五国风就是反映十五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民间歌谣。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,雅有正的意思,当时人们把京都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。颂是一种用于·宗庙祭祀的舞乐,是边歌边舞的。风、雅、颂的划分,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,体现出了上吉时期诗、乐、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。诗、乐、舞三者特别是诗与乐密切结合作为一种文化传统,影响是深远的。